2024年天津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化工与材料学院王红星 发布日期:2025-01-06
师者匠心,学者恒心王红星,男,中共党员,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天津科技大学“海河学者”特聘教授,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,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中国盐业协会专家。
智慧启迪心灵,专业引领前行在16年的教学生涯中,他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,将专业创新与激发学生兴趣相结合,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化工专业的热爱。他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,而应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,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持续性,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并赋予动力。 他教导学生要胸怀大志,立志为社会服务,鼓励学生们不仅追求个人成长,还要关注社会需求,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贡献于社会,通过将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引入教学过程,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。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以致用、持之以恒的精神,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。
科研先锋璀璨,教育楷模勤勉他参加工作以来,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7项,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/项目3项。入选天津市“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”,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“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”等;曾获201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、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专利优秀奖、201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。主编专著一部,以第一作者、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3篇,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授权2项及国内发明专利96项。 他将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,通过课程体系、教学体系、教材体系及实践育人体系的创新建设,确保学生全面发展。在教学中坚持“以本为本”,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,在教学实际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采用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方法,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,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。 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的嘱托: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,承载着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。” 躬身深耕产学研,创新赋能高质量自2007年以来,他始终怀着科研报国的热忱,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创新,用丰富的学识回报国家多年的培养。他穿梭于企业和高校之间,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,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极大地助力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,并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。在过去17年的时间里,他参与推广了近60套工业化装置,并在40余个单位得到了广泛应用,为这些单位创造了176.9亿元新增产值,新增利润53.2亿元。 他深知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。因此,他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深入企业一线,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瓶颈,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。例如,2023年广饶科力达石化公司采用了他的碳酸酯项目专利技术后,实现了50%的节能效果,并且年增收达到了6000万元;2024年沧州大化副产蒸汽回用项目一次开车成功,每年节省约20.5万吨蒸汽,节能收益达2045万元。近三年内,新签横向合同2500万元,新增到校科研经费2000万元。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,他始终牢记初心,不以利益为先,而是以真理为师。他践行使命,不忘初心,教书育人,改革创新,服务社会。他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,并在理论创新上不断深耕,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拓宽和完善相关理论体系,开辟新的研究领域,为技术突破与创新做好准备。他积极响应学校号召,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前沿,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。他是天津科技大学“先锋计划”的杰出代表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,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风采。未来,他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,为天津科技大学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。 |